普贤行愿品全文网
标题

《清凉山志》文白对照

来源:普贤行愿品全文网作者:时间:2019-08-24 09:55:35
文白对照《清凉山志》(1) 明 镇澄 …   明 镇澄 今 苏知   释名   问:“菩萨何故名文殊师利?”答:“至人无名,名所不能名也。今以无名之名,随德立称耳。文殊师利,或云曼殊室利,梵音楚夏也。此云称妙德,亦云妙吉祥。以万德圆明,皆彻性源,故称妙德。生有十徵,见闻获益,故称妙吉祥也。十徵者,菩萨诞生时现十种征。一天降甘露,二地涌七珍,三仓变金

文白对照《清凉山志》(1)
明 镇澄 …   明 镇澄 今 苏知
  释名
  问:“菩萨何故名文殊师利?”答:“至人无名,名所不能名也。今以无名之名,随德立称耳。文殊师利,或云曼殊室利,梵音楚夏也。此云称妙德,亦云妙吉祥。以万德圆明,皆彻性源,故称妙德。生有十徵,见闻获益,故称妙吉祥也。十徵者,菩萨诞生时现十种征。一天降甘露,二地涌七珍,三仓变金粟,四庭放莲花,五光明满室,六鸡生凤子,七马产祥麟,八牛生白泽,九猪诞龙豚,十六牙象现。是也。”
  [译文]
  问:“菩萨因为什么叫文殊师利?”答:“最高境界的人没有名,因为名字不能命名他。现在拿无名的名字,随着德性设立称号而已。文殊师利也叫曼殊室利,梵文读音楚夏。本土称为妙德,也叫妙吉祥。因为万德圆满明彻,都直达佛性源头,所以称为妙德。出生时有十种征兆,是以听到获益,所以称为妙吉祥。十种征兆是,菩萨诞生时出现的十种祥瑞。一是天降甘露,二是地涌七珍,三是仓变金粟,四是庭放莲花,五是光明满室,六是鸡生凤子,七是马产祥麟,八是牛生白泽,九是猪诞龙豚,十是六牙象现。是啊。”
  生缘
  问:“文殊大士,示生何地?谁氏之子?功德神用,说法利生,归真返寂之事,可得闻乎?”答:“净法界身,本无出没,大悲愿力,示现受生。”故《文殊般泥洹经》云:“佛告跋陀罗,此文殊师利,以大慈悲,生此国多罗聚落,梵德婆罗门家,其生之时,家内屋宅,化如莲花,从母右胁而生,身紫金色,堕地能言,如天童子,有七宝盖,随覆其上。十徵如上。多罗聚落,即舍卫国,佛正在此说故。”又准《华严经》云:“东方去此界十佛刹微尘世界,有世界名金色,其佛名不动智。文殊大士,将十万菩萨从彼而来,据此,则为游方大士。故知法身,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,即此即彼,非一非多,不可得而思议矣。”
  [译文]
  问:“文殊大士,出生在什么地方?是哪个族姓的后代?他的功德神通活动,讲说佛法利益众生,归真返寂之事,能听一听吗?”答:“佛菩萨法身,本来是没有出生与消失的,但因发下大慈悲愿力,才在世间显现了出生地。”所以《文殊般泥洹经》说:“佛对跋陀罗说,这个文殊师利,因为发大慈悲愿,生在这个国家的多罗聚落,一户有梵王福德的婆罗门人家,诞生的时候,家里面的房屋,变化得好象莲花,从他母亲的右胁出生,身体是紫金颜色,一落地就能说话,好象天童子一样,有七宝镶成的伞盖,随即遮荫在上面。”十种征兆如前文(释名)所说。多罗聚落就是舍卫国,佛陀正在这里说法。又《华严经》说:“东方离这里十佛刹微尘世界,有个世界名叫金色世界,那里的佛名叫不动智。文殊大士,率领十万菩萨从那里到来。根据这一点,知道他是游方大士。因此明白了法身,一个便是无数个,无数个便是一个,是这个也是那个,不是一个也不是很多个,这是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的。”
  德相⑴
  言德相者,因功⑵浩渺,果德难思,备诸藏教⑶。今略示一二,以识端倪。《文殊般洹泥经》云“文殊具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,则相好⑷同佛矣。”又《华严·入法界品》,舍利弗告诸比丘:“汝可观察文殊师利,清净之身,相好庄严,一切人天,莫能思议。汝可观察文殊师利,圆光⑸映彻,令无量众生,发欢喜心。光网庄严,灭除众生无量苦恼。”乃至云:“汝可观察文殊师利,曾供养佛,善根所流,一切树间,出庄严藏。诸世间主,雨供养云,以为供养。一切如来,将说法时,白毫相光,来照其身等。”又弥勒菩萨告善财言:“文殊师利,所有大愿,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。善男子,文殊师利童子,其行广大,其愿无边,出生一切菩萨功德,无有休息。善男子,文殊师利,常为无量诸佛之母,常为无量菩萨之师,教化成就一切众生,名称普闻十方世界等。其文甚广,皆菩萨德相也。”
  注释:
  ⑴德相:德,1、善满为德。2、由行正道而得之意。佛菩萨之德性分为悲德(利他)与智德(自利)。又与生俱有之真实本性,称为性德;反之,依后天修行而得之德,称为修德。性德与修德,合称二德。大涅槃则具有法身、般若、解脱等三德。相,事物之相状,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。大乘义章三本曰:“诸法体状,谓之为相。”德相。指文殊菩萨法身之相状。
  ⑵因功:因者能生。果者所生。有因则必有果。有果则必有因。是谓因果之理。因功,所种因之功德。下文果德,谓由因功所积之果德。
  ⑶藏教:藏即含藏之义。谓经律论各含一切文理,故名藏教。
  ⑷相好:相,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,可分三十二相。好,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,共有八十种好。两者并称,即为相好。一切菩萨修满了三大阿僧祇劫之后,就要再修各种相好,修了一百种福,才能成就一种相好,这是在佛前修的,要种得相好满足了,才可以成佛。
  ⑸圆光:佛菩萨头上所发出来的圆形光圈。
  [译文]
  说到文殊菩萨的德相,他的因功浩翰幽渺,他的果德难以思议,都在藏教里有记载。现在简略地披示一些,以理清头绪。《文殊般洹泥经》说“文殊菩萨具有三十二种相,八十种好,他的相好和佛是一样的。”又《华严经·入法界品》:舍利弗对众比丘说:“你们仔细观察文殊师利,他有清净之身,相好庄严,一切人天,都不能思议。你们好好观察文殊师利,他的圆光映彻,让无量数的众生,发出欢喜之心。他的光网庄严,能灭除众生数不清的苦恼。”最后说:“你们仔细观察文殊师利,他曾经供养佛,善根流布的地方,所有树木上,都蕴含着庄严。众多世间人主,雨供养云,以为供养。一切如来,在即将说法时,眉间的白毫相光,都照耀在他身上。”又,弥勒菩萨对善财说:“文殊师利,所具有的大愿,不是其他数也数不清的所有菩萨能够具备的。善男子,文殊师利童子,他的行愿广大,无边无际,生发所有菩萨功德,没有休息的时候。善男子,文殊师利,常常是没有数量的诸佛之母,常常是没有数量的菩萨之师,教化成就一切众生,名称传遍十方世界。”那文章十分广博,讲得都是文殊菩萨的德相。”
  神用⑴
  言神用者,如圣智怖心,闻声扬而擗地。
  《宝藏经》云:“东方光相佛弟子,名圣智,说法第一。立于有顶⑵说法,声蔽大千。文殊至彼,立光音天⑶说法,其音普震大千世界,魔宫⑷振裂,恶道⑸休息。圣智比丘,闻是声已,即惊怖,寻便擗地,不能自持。譬如猛风,吹于小鸟,即堕人间。因问彼佛,佛答:‘文殊大士至此,威德殊绝,非尔曹所及。’与文殊论义,圣智屡屈。”
  寂顺思睹,入隐身而立空。
  寂顺思见文殊,文殊不起本座,入隐身三昧,即于彼前空中而现。
  帝释⑹欣喜,雨天花而至膝。
  经云:“诸天子欲见文殊神变,文殊身遍三界,现神变已,天子欢喜,发菩提心,雨天花至膝,以为供养。”
  弊魔愁忧,行拄杖而垂泣。
  《如幻三昧经》云:“善住意天子⑺,白文殊如见佛,文殊现三十二部,交络重阁。有佛菩萨,先至佛所。身子睹变问佛,佛答:‘文殊住降毁诸魔三昧,将至佛所。’于是文殊住是三昧,时大千世界,百亿魔宫,一时皆敞(弊),不乐其处,各各怀惧。时魔波旬,自见老耄,羸毁少气,拄杖而行。宫人彩女,亦复羸老。宫殿崩坏,虚空暗冥。波旬大怖,身毛为竖。心自念言:‘此何变怪,令吾宫殿委顿乃尔?将命终尽,天地遇灾劫被烧耶?’时魔波旬,断除贡高⑻,舍恶思想。文殊所化,百亿天子,在交络者,住诸魔前,谓魔波旬:‘莫怀恐惧,汝等之身,终无患难。有不退转菩萨大士,名文殊师利,威德殊绝,统摄十方,德过须弥,智超江海,慧越虚空。今入降毁诸魔三昧,是其威神。’时魔恐惧,见化菩萨,即求救济,菩萨言:‘汝可往诣释迦佛所,有无尽慈悲,令汝无畏。’言迄不见。魔即诣佛请救云:‘我等闻文殊名,即怀恐惧,畏亡身命。’佛即广赞文殊,魔欲求脱,佛令待文殊。后文殊至,佛令舍魔。文殊问魔:‘汝恶此身耶?’魔答云尔。‘若尔,常厌离贪欲,不住三界。’魔敬从命,即复本形。此降魔神用也。”
  劫火烧刹,蹈水芝而上行。
  《宝箧经》云:“舍利弗曾与文殊游诸佛土,有佛国土,劫火洞然,文殊神力,自然莲花,遍布其中,蹈上而行。水镕,即莲花也。”
  霖雨绝供,化钵饭而无尽。
  《宝箧经》云:“佛在舍卫,八百比丘,万余菩萨,连雨七日,不能行乞。阿难乞文殊济众,文殊在室,为释天说法。不起本座,入城乞食。魔蔽檀门,文殊神力令门俱开,令魔唱道,当施文殊,得福无量。既得食已,以钵置地,令魔持行,魔不能动,曰:‘我之神力举沙陀山,令此小钵,尽力不举。’文殊取钵授魔,令持前行,归祗陀林,无量大众,悉令饱足,饭无所损。”
  示多身以抗迦叶⑼。
  世尊⑽自姿日,文殊三处过夏,迦叶白佛,欲摈出。才拈槌,乃见百千万亿文殊,迦叶尽其神力,槌不能举。世尊问曰:“汝摈哪个文殊?”迦叶无对。
  放一钵而发本源。
  佛在祗洹精舍,二百天子,学菩萨业未就,不任勤苦,心欲退还,求二乘⑾道。佛即化一人,持钵饭奉佛。文殊白佛:“当念故恩,分我钵食。”佛置钵入地下,度七十二恒沙佛土,悬于空中,佛令诸阿罗汉、菩萨,各人多三昧,求钵不得。后命文殊,文殊不起本座,申庄严臂,度七十二恒沙界,取钵而上。彼界菩萨,疑问彼佛。佛答:“文殊神力,于是取钵。”彼菩萨欲随文殊来,彼佛顶光,上烛娑婆,所经世界皆有多菩萨随来,广闻法要。末发其本,曰:“过去无能胜幢佛出世,比丘乞食,见乳母抱一儿,儿见沙门即喜,下抱趣之。沙门分儿蜜,儿噉之,又随沙门索,沙门复与之,且行且索,遂至佛会。儿见佛喜,从沙门乞蜜奉佛,沙门授钵蜜,儿即奉佛,发菩提心⑿。彼时比丘者,今文殊是。小儿者,如来是。我以比丘蜜食,故今得成佛。”详大藏毁字函、普超三昧经。
  持异声而说妙法。
  宝上天子语文殊:“令内波旬于腹中,免彼向行人作难。”文殊不尔,欲令波旬处狮子座,如佛妙辩说法。魔即欲隐,文殊神力所持,卒不能去。变身如佛,处座说法。舍利弗叹羡,文殊知之,告曰:“吾能持一切草木树林无心之物,变相说法,皆如佛也。”舍利恐文殊变己如佛,戏弄于我,欲隐去不能,文殊神力,即变舍利弗成佛,与波旬酬酢,宛如二佛广说深法。三万人发菩提,八百比丘成道。详大字函第七卷。
  化火网以返迷途。
  文殊一时说甚深法,所谓不用见佛,不用求法等。二百比丘,不了第一义谛⒀,以为错乱说。舍佛而去。文殊即于中道化作大火,比丘欲以神足飞空,上见铁网,生大恐怖,回视祗园道径,遍布青莲花。比丘即回佛舍,礼足白上所见。佛告比丘:“内火未尽,欲度外火,无有是处。汝比丘,堕在见网,欲度铁网,亦无是处。”乃至云:“此之见爱⒁,无所从来,亦无所至,从妄想生,无我⒂,无我所等。”二百比丘,闻是法已,余漏⒃永尽,成阿罗汉。详《宝箧经》。
  掌握恒沙之刹,毛吞无尽之海。如斯神用,劫舌难宣。备诸龙藏,不能俱引。
  佛告善胜天子:“文殊童子,所有威神,如我所知,无有量也。所谓能令恒沙国土庄严,一土中现。能令恒沙佛土聚为一处,断送上方恒沙界外,不足为难。能以一毛内十方海,众生不觉。能以十方国土内芥子中,众生不晓等。天子,我于一劫,若一劫余,说其神变,犹不能尽。文殊即入神变自在王三昧,现如上事,魔乃发菩提心。”
  注释:
  ⑴神用:神通的作用。谓菩萨由内心证于法界之理,故能以种种神通,应现十方世界,随机化度,皆无障碍。
  ⑵有顶:天名,色界之第四重,本名色究竟天,因处于有形世界的最高顶,故称有顶。
  ⑶光音天:色界二禅的最高天,此天绝音声,众生要讲话,便自口中发出净光来作识别,故名光音。佛经说劫初的人类,就是由光音天来的
  ⑷魔宫:天魔之宫殿。《心地观经》卷五:“若能发心求出家,厌离世间修佛道,十方魔宫皆振动,是人速证法王身。”
  ⑸恶道:顺着恶行而趋向的道途,如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等三恶道是。
  ⑹帝释:忉利天之主,俗称玉皇大帝。居须弥山之顶喜见城,统领他的三十二天(忉利天译三十三天)。释尊成道后,帝释天成为释尊之守护神。佛陀升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,帝释天手持宝盖,任佛陀之侍从
  ⑺天子:1、人间为王蒙诸天护持者。《金光明经》:“虽在人中,生为人王,以天护故,复称天子。”2、指欲界第六天之魔王,即他化自在天子魔。3、指诸天之天人。
  ⑻贡高:自以为高人一等,踞傲自矜,侮慢他人。
  ⑼迦叶:佛弟子中有摩诃迦叶,优楼频螺迦叶,伽耶迦叶,那提迦叶,十力迦叶五人。

\

单云迦叶者,指摩诃迦叶,头陀第一。付法藏之第一祖也。
  ⑽世尊:如来十号之一。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,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。
  ⑾二乘:声闻乘与缘觉乘。乘为运载之意。运载众生度生死海之法,佛教有大乘、小乘之分。自大乘立场而言,声闻、缘觉二乘是不究竟的。因此,大乘家多将声闻、缘觉一齐视之为小乘,佛为菩萨所说成佛之法称大乘。
  ⑿菩提心:菩提旧译为道,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。新译曰觉,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。其意一也。《维摩经·佛国品》曰:“菩提心是菩萨净土。”《观无量寿经》曰:“发菩提心深信因果。”
  ⒀第一义谛:二谛之一。即最殊胜之第一真理。为“世俗谛”之对称。又称胜义谛、真谛、圣谛、涅槃、真如、实相、中道、法界。总括其名,即指深妙无上之真理,为诸法中之第一,故称第一义谛。
  ⒁见爱:我见邪见等一切迷理之惑,谓之见,贪欲嗔恚等一切迷事之惑谓之爱。见者一切之见惑,爱者一切之修惑见(又云思惑)也。
  ⒂无我:我,主宰之义,即众生所执之假名也。我所,即五阴之身。菩萨以智慧观察四大本空,五阴非有,则我及我所,俱不可得,是为无我、我所相。《瑜伽》云:“若有生等苦法,及有坏等苦法;彼皆无我。自非我故;于是处所,亦无有我。由此摄受空无我行。”
  ⒃漏:烦恼的别名,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。贪嗔等烦恼,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,所以叫做漏,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之中,所以也叫做漏。
  [译文]
  说神通的作用,比如菩萨智慧使(魔)心灵产生恐怖,听到法声激扬便以身撞地。
  《宝藏经》说:“东方光相佛的弟子,名叫圣智,说法堪称第一。站立在有顶说法,声音遮蔽大千世界。文殊菩萨到了那里,站立在光音天说法,他的声音普震大千世界

\

,魔宫振裂,恶道休息。圣智比丘,听到这个声音后,就感到惊悸恐怖,接着便以身撞地,不能自持。好象猛风吹着小鸟,被吹落人间。因此问光相佛,光相佛回答说:‘文殊大士到这里,威德已到绝顶,不是你们所能比过的。’和文殊讨论道理,圣智屡次处于下风。”
  寂顺想见文殊,文殊菩萨入隐身三昧站立空中。
  寂顺想见文殊,文殊连座位也没离开,就进入隐身三昧,在他面前的天空中出现。
  帝释感到欣喜,降落了至膝盖的天花。
  经说:“忉利天的众位天子想看文殊菩萨的神通变化,文殊之身遍满三界,现完神通变化,天子欢喜,发菩提心,降下的天花淹没膝盖,拿来做为供养。”
  疲困的魔王烦恼忧愁,走路拄着拐杖哭泣。
  《如幻三昧经》说:“善住意天子,说服文殊共同见佛祖,文殊变化出三十二部,一重重的楼阁交络。有个佛菩萨,先到了佛的住处。维摩诘看到变化后问佛,佛回答说:‘文殊进入降毁诸魔的三昧境界,就要到这里来了。’于是文殊进入这个三昧境界,这时候大千世界的百亿魔宫,一时间都毁坏了,(天魔们)不高兴他们的住处(被毁),各自怀着恐惧。那时间天魔波旬,发现自己十分衰老,瘦弱疲软没有力气,拄着拐杖行走。宫人彩女,亦也都瘦弱衰老。宫殿崩裂毁坏,天空昏暗无光。波旬极感恐怖,身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。内心说:‘这是什么变怪呢?让我的宫殿衰败到这等地步?大概我就要命终了,天地是不是遇上灾劫被烧呢?’那时间天魔波旬,断除了踞傲自矜,舍弃恶浊的思想。这是文殊菩萨所教化的结果,数以百亿的天人们,在交络中的,停在天魔面前,对天魔波旬说:‘不要怀着恐惧之心,你们的身体性命,最终不会遭难。有个不退转菩萨大士,名叫文殊师利,威德绝伦,统摄十方,德过须弥,智超江海,慧越虚空。现在进入降毁诸魔三昧,这是他的神威所致。’当时天魔恐惧,见到化现的文殊菩萨,请求救济,文殊菩萨说:‘你可以前往释迦佛的住处,那里有没有止境的慈悲,让你不感到畏惧。’说完不见了。波旬天魔就到佛祖处请救说:‘我们听到文殊的名号,就怀着恐惧,害怕会丢失生命。’佛就称赞文殊,告诉波旬说要求脱,佛让他待候文殊。后来文殊到了,佛让放过波旬。文殊问波旬:‘你厌恶这个身体吗?’魔回答说是的。(文殊说)‘如果是这样,就要不断抛弃贪欲,不住在三界里面。’波旬恭敬从命,就恢复了原来的形象。这就是降魔的神用。”
  劫火烧毁佛刹,(文殊)踩在水芝上上升。
  《宝箧经》说:“舍利弗曾经和文殊菩萨游历各方佛土,有一个佛国的土地上,劫火洞然,文殊施展神力,自然而生的莲花,遍布那方国土,文殊踩在莲花上行走。水芝,就是莲花。”
  连绵的阴雨断绝了供养,(文殊)化缘来一钵饭却吃也吃不完。
  《宝箧经》说:“佛陀在舍卫国,和八百比丘,万余菩萨在一起,连阴雨下了七天,不能化缘乞食。阿难请求文殊菩萨周济众人。文殊菩萨在他的室内,为帝释天说法。身体没有离开座位,到城里乞食。天魔关上了檀门,文殊施展神力让所有的门都打开,命令天魔唱着说:应当施舍文殊,可以得到无量的福祉。化缘到食物后,把钵盂放在地上,让天魔拿起来走,天魔拿不起来,说:‘我的神力可以举起沙陀山,这样一个小小饭钵,用尽力气也举不起来。’文殊菩萨拿起饭钵递给天魔,让他端着向前走,回到祗陀林,数不清数量的大众,都让他们吃得饱饱的,而饭却不见减少。”
  变化出众多身体来抗拒迦叶。
  世尊自我放纵的日子里,文殊菩萨游行到三个地方过夏,迦叶(认为文殊菩萨不尊重佛陀)禀告佛陀,想将文殊赶出去。才往起拿槌,便看见百千万亿文殊,迦叶用尽他的神力,槌怎么也举不起来。世尊问他说:“你想赶走哪个文殊?”迦叶回答不上来。
  放了一钵饭而揭示本源。
  佛在祗洹精舍,有二百个天子,学菩萨业没有学成,受不了勤劳辛苦,心里想要退回去,修二乘道。佛就变化出一个人,拿一钵饭献给佛。文殊菩萨对佛说:“请你念过去的恩情,分给我一钵饭。”佛把饭钵放进地里面,穿过七十二个恒河沙数量的佛土后,(将饭钵)悬在空中。佛让众阿罗汉、菩萨,每个人都多出三昧来,仍然拿不到饭钵。最后让文殊(去拿),文殊不离自己的座位,伸出庄严手臂,经过七十二恒河沙佛界,把钵拿起来。那些佛界的菩萨,向他们的佛发出疑问。佛回答说:“文殊有神力,于是取走了饭钵。”那些佛界的菩萨想跟着文殊来,佛头顶上的佛光,上照娑婆世界,所经过的世界便有很多菩萨跟随而来,都听到了佛法的要义。最后(佛)指出了本因,说:“过去世时,无能胜幢佛出世,有个比丘乞食,看到有个乳母抱一小男孩,小男孩看见沙门很欢喜,从乳母怀里下来向比丘走去。沙门把蜜分给小孩,小孩吃了蜜,又问沙门要,沙门又给了他,边走边要,就走到了佛会上。小男孩见到佛很欢喜,从沙门那里要了蜜献给佛,沙门把一钵蜜全给了他,小男孩随即献给佛,发出求正觉之心。那时的比丘,就是现在的文殊。小男孩,就是如来。我因为比丘的蜜食,所以现在才能成佛。”(详《大藏毁字函》、《普超三昧经》)。
  让不同的声音讲说妙法。
  宝上天子对文殊说:“把波旬吃进肚子,免得他为难行人。”文殊不那样做,要让波旬坐上狮子座,像佛一样妙辩说法。波旬想要逃遁,文殊以神力镇住他,他便离不开。变化成佛的身体,坐在座上说法。舍利弗叹息称羡,文殊菩萨知道后,告诉他:“我能使一切草木树林无心之物,都变化形象说法,都和佛一样。”舍利弗害怕文殊菩萨把他也变得和佛一样,戏弄他,想要隐匿却走不了,文殊菩萨施展神力,就把舍利弗变成佛,和波旬互相问答,俨然是二个佛在广说深法。(使得)三万人发出菩提心,八百比丘都得了道。详《大字函第七卷》。
  变化成火网让迷途者返回。
  文殊在某个时候讲说甚深微妙之法,所谓的不用见佛,不用求法等。二百个比丘,领悟不了第一义谛,以为是错说乱说。离开佛走了。文殊就在道路中途变化成大火,众比丘想以神足飞上空中,看到上面有铁网罩着,于是生出大恐怖,返回头看通往祗园的路上,开满了青莲花。于是比丘就返回佛舍,在佛足下行礼后讲了路上所见。佛对比丘们说:“内心的火没有尽,想要度过外界的火,没有这样的道理。你们众比丘,堕在邪见网里,想要穿过铁网,也不会有这样的道理。”最后说:“这样的见惑和爱惑,找不到来的地方,也没有去的地方,是从虚妄中生出,没有实我,处所里也没有我”等。二百比丘,听完这样的法,完全没有了烦恼,都成了阿罗汉。详《宝箧经》。
  掌握恒河沙数的佛刹,一毛能容纳没有穷尽的大海。像这样的神通作用,就是有几劫的舌头也说不出来。都在龙藏里记载着,不能都引用出来。
  佛对善胜天子说:“文殊童子,所有威猛神通,如我所知,是说也说不尽的。所谓能让恒河沙数量的国土庄美威严,在一个国土中出现。能让恒沙数量的佛土聚为一处,断送到上方恒沙界外,不感到为难。能以一根毫毛容纳十方大海,众生感觉不到。能把十方国土容纳在芥菜籽中,众生不知道。天子,我就是说上一劫,或者一劫多,说他的神通变化,还说不尽。文殊就进入神变自在王三昧,显现以上的事,天魔于是发出菩提心。”
  六法要⑴
  其说法者,一代时教⑵,不共般若⑶,一乘性宗⑷,皆文殊大士激扬酬唱,备诸龙藏⑸,不能广引。今摭其要略数条,冀为道者各铭心焉。
  《观佛三昧海经》言:“时世尊为诸大众说观佛三昧⑹已。文殊菩萨复告大众言:‘过去宝威德如来时,有长者子,名曰戒护。在母胎时,受三归依⑺。年至八岁,父母请佛于家供养。童子见佛,安行徐步,足下生华,有大光明。见已欢喜,为佛作礼。礼已谛观,目不暂舍。一见佛已,即能除却百万亿那由他⑻劫垂死之罪。从是已后,恒得值遇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佛。是诸世尊,皆说如是观佛三昧。其后有百万佛出,皆同一字,名旃檀海。
  时彼童子,亲侍诸佛,闻无空缺,礼佛供养,合掌观佛。观佛功德因缘力故,复得值遇百万阿僧祗⑼佛。从是已后,即得百万亿念佛三昧,得百万阿僧祗旋陀罗尼⑽,既得此已,诸佛现前,说无相⑾法。须臾之间,得首楞严三昧⑿。时彼童子受三皈依,一礼佛故,谛观佛相,心无疲厌。由此因缘,值无数佛。何况系念,具足思维,观佛色身。时彼童子,岂异人乎?即我身是。’佛告阿难:‘汝持文殊师利语,遍告大众,及未来世众生,若能礼拜者,若能念佛者,当知此人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。’”
  《文殊发愿经》云:“愿我命终时,灭除诸障碍。面见阿弥陀,往生安乐刹。生彼佛国已,成满诸大愿。阿弥陀如来,现前授我记。严净普贤行,满足文殊愿。尽未来际劫,究竟菩萨行。”
  《文殊摩诃般若经》云:“文殊师利白佛言:‘世尊,当云何行?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⒀?’佛言:‘文殊师利,如般若波罗蜜⒁所说行,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复有一行三昧⒂,若善男子,善女人,修是三昧者,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’文殊师利言:‘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?’佛言:‘法界一相⒃,系缘法界,是名一行三昧。若善男子,善女人,欲入一行三昧,当先闻般若波罗蜜,如说修学,然后能入一行三昧。如法界缘⒄,不退不坏,不思议,无碍无相。善男子,善女人,欲入一行三昧,应处空闲,舍诸乱意。不取相貌,系心一佛,专称名字。随佛方所,端身正向。能于一佛,念念相续,即是念中,能见过去、未来、现在诸佛。何以故?念一佛功德,无量无边,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。不思议佛法,等无分别。皆乘一如⒅,成最正觉。悉具无量功德,无量辩才。如是入一行三昧者,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。”
  世尊一日升座,文殊白佛云:“谛观法王⒆法,法王法如是。”世尊便下座。
  世尊一日见文殊在门外立,乃召曰:“文殊入来。”文殊曰:“我不见有一法在门外者,云何如来教我入门?”
  世尊教文殊入不思议解脱三昧,文殊曰:“我即不思议,云何更入不思议耶?”
  世尊谓文殊曰:“如汝文殊,更有文殊,是文殊者,为无文殊。”文殊曰:“如是世尊,我真文殊,无是文殊,何以故?若有是者,则二文殊。然我今日,非无文殊,于中实无是非二相。”菴提女问文殊曰:“明知生是不生理,为甚么却被生死之所流转?”文殊答曰:“其力未充。”
  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⒇竟,却问文殊,文殊曰:“如我意者,于一切法,无言无说,无示无识,离诸问答。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。”于是文殊,问维摩诘:“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?”维摩默然,文殊赞曰:“乃至无有文字语言,是为真入不二法门。”
  文殊一日令善财采药,曰:“是药者采来。”善财遍观大地,无不是药,却白文殊。文殊曰:“是药者采将来。”善财遂于地上拈一茎草,度与文殊,文殊接得,以示众曰:“此药亦能杀人,亦能活人。”
  善现问出世间法,文殊答曰:“我觅世间相,了不可得,子欲谁出?”又曰:“贪嗔痴,即平等法界,我于是中,非已出离,非未出离。若出不出,则堕二见。”
  灵山会上,五百比丘,得通,未得忍。以宿命智,各见过去,杀父害母,及诸重罪。于自心内,各各怀疑,于甚深法,不能证入。于是文殊仗剑逼佛。佛言:“文殊住住,吾必被害。吾被害矣,吾谁害吾?”于是五百比丘,自悟本心,了法如梦,皆得法忍。说偈赞曰:“文殊大智士,深达法源底。手自握利剑,逼持如来身。如剑佛亦尔,一相无二相。无相无所生,是中云何杀?”上略引显教,其秘密门,大藏甚多。今摭其要,以便持诵。
  唵齿瀶(二合)(瀶字去声,弹舌呼之)。
  佛言:此是文殊师利童子行转呪法,为欲守护诸众生故。一切如来,所有极秘密心大神咒王,若有持者,我记是人,则为已持一切诸咒,悉皆圆满。一切所作,皆得成就。文殊师利,常来拥护。乃至消除一切诸恶重罪,成办一切世出世事。”(详大藏能字函,第九卷)
  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:
  阿啰跛左娜
  “若人能持此咒者,即入如来一切法平等印,速得成就摩诃般若。才诵一遍,即持八万四千法藏。五字意者,所谓阿者,无生意。啰者,清静无染,离尘垢意。跛者,无第一义谛,诸法平等。左者,诸法无有诸行。娜者,诸法无有性相,言说文字,皆不可得。善男子,汝知此要,当观是心,本来清静,无所染着,离我我所分别之相。入此门者,名三摩地,是真修习。当知是人,如来印可,功德殊胜,不可量也。”
  曼殊室利菩萨八字陀罗尼:
  唵疴末啰吽卻浙啰
  佛告金刚手菩萨:“此八字大威德陀罗尼者,乃往过去无量恒沙诸佛所说。为拥护一切十善国王,令得如意,寿命长远,福德无比,兵甲休息,国土安宁。能大利益一切众生,断三恶道,遂诸愿求。若人暂闻,忆念此咒,即灭四重五逆之罪,何况长念。是人福德,十地补处,所不能夺,况馀天等。若持咒人,事缘匆迫,不必局法修持。但能禁制身口意业,十恶永绝,即能持此陀罗尼咒,亦得成就。除不正心,不发菩提心。若能发心,能忆诵者,若诵一遍,即护自身,二遍护父母,三遍护国王,四遍护眷属,五遍护聚落,六遍护城邑,七遍护天下有情。”又云:“若我具说是咒功德,无量千劫,不能令尽。”
  注释:
  ⑴法要:佛法的要义,亦即简约而枢要的法义。
  ⑵一代时教:指释尊自成道至灭度之一生中所说之教法,即三藏、十二部经、八万四千法门等。
  ⑶不共般若:佛说般若经,分为共与不共两种,能共通于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之法的,叫做共般若,只谈菩萨所行之法的,也就是不共通于声闻、缘觉的,叫做不共般若。天台以共般若为通教,不共般若为别、圆二教。
  ⑷一乘性宗:一乘,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。性宗,法性宗的简称,即破万法之相,而显万法空寂的真性的宗派。于佛教,对宇宙及人生之探求,以其不变、平等、绝对、真实之本体及道理为中心课题立宗者,称为性宗,又作法性宗。反之,以其现象变化、差别相对之相状为中心课题立宗者,称为相宗,又作法相宗。一般以三论宗、华严宗等属于前者,俱舍宗、法相宗等属于后者
  ⑸龙藏:1、指大乘经典。传说佛陀入灭后,大乘经典藏于龙宫,故有此称。2、即乾隆版《大藏经》,亦简称《清藏》。
  ⑹观佛三昧:观佛三昧,即一心观想佛身之相好及功德等。略作观佛。《观佛三昧海经》卷一:“若能至心系念在内,端坐正受观佛色身,当知是人心如佛心,与佛无异,虽在烦恼,不为诸恶之所覆蔽。”观佛除一般观想佛身之相好外,并有法身、实相等诸观。此三昧成就,即见佛来示现。
  ⑺三归依:又作三皈依。归依一词,含有救护、趣向之义。三归依即归投、依靠三宝,并请求救护,以永解脱一切苦。即指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。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。
  ⑻那由他:数目名,亦称那述,相当于亿。《光赞经》云:亿,那述劫是也。
  ⑼阿僧祗:华译为无央数,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。
  ⑽旋陀罗尼:法华三陀罗尼之一。谓于法门得旋转自在之力也。陀罗尼,意译总持,即能总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。有关菩萨所得之陀罗尼,诸经论所说颇多。及至后世,因陀罗尼之形式,类同诵咒,因此后人将其与咒混同,遂统称咒为陀罗尼。然一般仍以字句长短加以区分,长句者为陀罗尼,短句者为真言,一字二字者为种子。
  ⑾无相:1.于一切相,离一切相,即是无相。2.涅槃的别名,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。
  ⑿首楞严三昧: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。乃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。又作首楞严三摩地。意译作健相三昧、健行定。菩萨得是三昧,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。
  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:佛智名,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,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。
  ⒁般若波罗蜜:般若译义是智慧,波罗蜜译义是到彼岸,般若波罗蜜是说般若如船,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,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
  ⒂一行三昧:又名真如三昧,或一相三昧,即把心定于一行而修正定。
  ⒃法界一相:谓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,即一真法界之一相一味也。
  ⒄法界缘:法界缘起之略。万法缘起,有四种不同的见解:小乘教主张业感缘起,说一切万法都是由于业力的感应而生起。大乘始教主张阿赖耶缘起,说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的种子,一切根身器界,皆由其生起。大乘终教主张真如缘起,说由于真如随缘,才会生出万法来。一乘圆教则主张法界缘起,说遍法界的一切事物,有为无为,色心依正,过现未来,都尽成一大缘起。
  ⒅一如:一是平等不二,如是如常不变,所以一如就是真如的意思。
  ⒆法王:1、佛之尊称。佛为法门之主,能自在教化众生,故称法王。2、菩萨尊称。3、阎王尊称。4、西藏佛教首领封号。此指世尊释迦牟尼。
  ⒇不二法门:指显示超越相对、不可思议、无所分别的绝对真理。即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,能直见圣道者。也可以说“不二法门”就是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。
  [译文]
  说到佛法要义,佛一生所说教法,菩萨所行之法,一乘法性宗,都是文殊菩萨所激扬酬唱的,记载在龙藏里,不能广泛引用,现在摘录其中重要内容数条,希望修道的人各自铭记于心。
  《观佛三昧海经》说:“当时世尊为诸大众讲说完观佛三昧。文殊菩萨又对大众说:‘过去世宝威德如来时,有位长者的儿子,名叫戒护。在母亲胎里时,接受三归依。长到八岁时,父母请了佛在家里供养。童子看见佛,安行徐步,足下生出莲花,放射大光明。见后欢喜,便礼拜佛。拜完后凝视,眼光一下也不离开。一旦见到佛后,就能免除百万亿那由他劫的垂死之罪。从这以后,常常能够遇到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量的佛。是诸世尊,都说如是观佛三昧。其后有百万佛出世,都是同一个名字,叫做旃檀海。当时那个童子,亲自侍奉诸佛,听讲从不间断,礼佛供养,合掌观想佛的相好功德。由于观佛功德的因缘力原因,又得到逢遇百万阿僧祗佛。从此以后,就得到百万亿念佛三昧,得到百万阿僧祗旋陀罗尼,既然得到这些,诸佛出现在眼前,讲说无相法。须臾之间,得到首楞严三昧。当时那个童子受三皈依,一心一意礼佛的缘故,凝神观想佛的相好,心里从没有疲劳满足。由于这个因缘,逢遇无数佛。更何况一心系念,集中思维,看到佛的色身。当时那个童子,难道是个奇异的人吗?那就是我啊。’佛陀对阿难说:‘你拿文殊师利的话,遍告大众,以及未来世的众生,如有能礼拜的,如果能念佛的,就会知道这个人和文殊师利没有不一样的。’”
  《文殊发愿经》说:“愿我命终时,灭除诸障碍。面见阿弥陀,往生安乐刹。生彼佛国已,成满诸大愿。阿弥陀如来,现前授我记。严净普贤行,满足文殊愿。尽未来际劫,究竟菩萨行。”
  《文殊摩诃般若经》说:“文殊师利对佛说:‘世尊,该以什么样的行为?能迅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’佛说:‘文殊师利,像般若波罗蜜所说的去做,就能迅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又有一行三昧,如果善男子,善女人,修这三昧的,也能迅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’文殊师利说:‘世尊,什么是一行三昧?’佛说:‘法界一相,系缘法界,就是一行三昧。如果善男子,善女人,想进入一行三昧,应当先知道般若波罗蜜,依照般若波罗蜜修行学习,然后能进入一行三昧。比如法界缘起,不退转不损坏,不思议,无碍无相。善男子,善女人,想进入一行三昧,应当心处空闲,舍弃各种杂念。
  不必知道相貌,专心牢记一佛,称念佛名。向着佛的方向所在,端正身体。能对于一佛,念念相续不断,就在这种念佛中,能看见过去、未来、现在诸佛。什么原因呢?念一佛的功德,无量无边,也和无量诸佛功德没有两样。不思议佛法,没有等级的分别。都乘坐在真如的船上,成就最正觉。全部具备无量功德,无量辩才。像这样进入一行三昧的,尽可知道恒河沙数量的诸佛法界没有差别相状。”
  世尊有一天升座,文殊对佛说:“仔细观察法王的佛法,法王的佛法原来如此。”世尊便走下座位。
  世尊有一天看见文殊在门外站着,于是招呼他说:“文殊进来。”文殊说:“我没有见到有一法在门外的,为什么如来教我入门?”
  世尊教文殊进入不思议解脱三昧,文殊说:“我已经不思议了,为什么还要进入不思议?”
  世尊对文殊说:“像你文殊,还有文殊,认为是文殊,就是没有文殊。”文殊说:“是这样世尊,我真是文殊,没有自认为文殊,为什么呢?如果有认为的想法,那就是两个文殊。但我今天(就在这里),不是没有文殊,在我身上实在没有是与不是两种相状。”菴提女问文殊说:“明明知道生就是不生的道理,为甚么却被生和死轮回?”文殊回答说:“他的力量还没有充足。”
  三十二菩萨各自说完不二法门,却问文殊,文殊说:“我这样认为,对于一切法,不说不道,不表现不记忆,脱离开问答,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。”于是文殊,问维摩诘:“您说说怎样就是菩萨入不二法门?”维摩诘沉默,文殊赞扬说:“达到没有文字语言的境界,这才是真正入不二法门。”
  有一天文殊让善财采药,说:“是药的采回来。”善财遍观大地,没有不是药的,退回来告知文殊。文殊说:“是药的就采来。”善财于是从地上拿起一根草,递给文殊,文殊接在手里,让众人看着说:“这药也能杀人,也能救人。”
  善现讨教出世间法,文殊回答说:“我寻找世间相,始终找不到,你想让谁出?”又说:“贪嗔痴,就是平等法界,我在这里边,并不是已经离开,并不是没有离开。好象出来好象没出来,就落入有见和无见的二见中了。”
  在灵山会上,五百比丘,得到了神通,却没得到安忍。因为生命轮回的智力,各自都看到了自己的前生,有杀父害母,以及其它种种重大罪孽。在各自的心里,都发生了怀疑,对于甚深的微妙佛法,不能证入。于是文殊拿着剑追逼佛陀。佛陀说:“文殊这样做,我必然被杀害,我被杀害了,我知道是谁杀害了我?”于是五百比丘,自悟本心,好象做梦一样理解了佛法,都对佛所说的法深信不疑。说着偈言赞颂说:“文殊大智士,深达法源底。手自握利剑,逼持如来身。如剑佛亦尔,一相无二相。无相无所生,是中云何杀?”
  以上内容简略引自显教,至于秘密门,大藏甚多。现在摘录主要的,拿来便于持诵。
  唵齿瀶(二合)(瀶字去声,弹舌呼之)。
  佛说:这是文殊师利童子所行的转呪法,为了守护诸众生。一切如来,所有极秘密心大神咒王,如果有能持的,我记着这个人,就为自己持有一切种种咒,都能圆满。一切所作,都能够成就。文殊师利,常来拥护。直到消除一切种种恶行重罪,成功办理一切世出世事。”(详大藏能字函,第九卷)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
相关推荐
热点栏目
推荐阅读
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。 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。

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惜衣有衣...

惊鸟去无际,寒蛩鸣我傍。 惊鸟去无际,寒蛩鸣我傍。

惊鸟去无际,寒蛩鸣我傍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...

惊沙猎猎风成阵,白雁一声 惊沙猎猎风成阵,白雁一声

惊沙猎猎风成阵,白雁一声霜有信。古诗原文[挑错/...

惊鸟去无际,寒蛩鸣我傍。 惊鸟去无际,寒蛩鸣我傍。

惊鸟去无际,寒蛩鸣我傍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...

惊奇喜异者,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,终无远大之识

惊奇喜异者,终无远大之识;苦节独行者,要有恒久...

最新文章
惊鸟去无际,寒蛩鸣我傍。 惊鸟去无际,寒蛩鸣我傍。

惊鸟去无际,寒蛩鸣我傍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...

惊奇喜异者,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,终无远大之识

惊奇喜异者,终无远大之识;苦节独行者,要有恒久...

惟仁者宜在高位。 惟仁者宜在高位。

惟仁者宜在高位。...

惜分长怕君先去,直待醉时 惜分长怕君先去,直待醉时

惜分长怕君先去,直待醉时休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...

惜别伤离方寸乱。忘了临行 惜别伤离方寸乱。忘了临行

惜别伤离方寸乱。忘了临行,酒盏深和浅。古诗原文...

惜别浮桥驻马时,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,举头试望

惜别浮桥驻马时,举头试望南山岭。...

惜寸阴者,乃有凌铄千古之 惜寸阴者,乃有凌铄千古之

惜寸阴者,乃有凌铄千古之志;怜微才者,乃有驰驱...

惟仁者宜在高位。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。不仁而在

惟仁者宜在高位。不仁而在高位,是播其恶于众也。...

惟人参之,性灵所锺,是谓 惟人参之,性灵所锺,是谓

惟人参之,性灵所锺,是谓三才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...

惜君青云器,努力加餐饭。 惜君青云器,努力加餐饭。

惜君青云器,努力加餐饭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...

手机版 网站地图